回忆传记
齐齐哈尔这些历史遗迹你见过吗?
2021-10-6 14:45| 发布者: 版主2| 查看: 3455| 评论: 0|来自: 新浪网
清代大草房 清代大草房位于建华区卜奎东二道街的草房是老卜奎城里现存唯一的大草房。墙体外敷青砖内攘土坯,这种筑墙的方法民间俗称“里生外熟”,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前坡”朝阳“后坡”向阴,上覆芦苇约一尺厚,东西山墙两侧边各有一高矗塔形砖砌烟筒。齐齐哈尔地处北疆,冬季朔风咆哮寒冷异常,墙体的“里生外熟”正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其一,外砖里坯的两层墙体可以更好地保持屋内的温度;其二,土坯虽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但由于北国常年多风,风对土坯有很强的削蚀作用,外敷青砖可以很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烧制青砖自不必说,“打土坯”在农村可是被称为“四大累”的活计,它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体力。所谓“土坯”,是用泥和草制成的“土砖”。制造过程叫做“脱坯”。一般选择平整向阳地方作坯场,坯土要求有粘性,草以细长柔软者为好,民间俗称为“羊角”,用铡刀切成几寸的短段。制坯的过程是先将粘土筛好,再把“羊角”掺在土中,然后加水变成泥状,“闷”几个至十几个小时,使泥和草粘合在一起,称为“闷透”,再用齿钩和匀。填按在固定的木制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在阳光下晒干晾透即可,一般盖房用坯都在千块以上。因草泥粘性很大,和泥运泥时全身各部位都要使劲,所以过去把“和大泥、脱大坯”列为“四大累”中的活儿。 这是一处典型的东北大草房。草房的起源要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草房是北方民族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利用北方的自然资源创造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居室。这座大草房的屋顶虽然破损,但仍能遮风挡雨。西侧的大烟囱,只剩下了底下的半截青砖,东侧的烟囱已经完全改成了红砖。院墙是参差的木板栅栏,窗棂把窗框糊的严严实实。 南树园住宅 南树园住宅,始建于1934年,1936年竣工,位于南局宅花园北侧,原有楼房60栋,日式小楼13栋,为中日籍铁路高级职员居住,至1939年共有住户525户,仅有1户为中国人居住。 红灯照坛址 红灯照坛址,建于清末,位于建华区东一道街。1900年,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规模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爆发。其间,在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设立三处拳坛,分为壮年、少年、女子拳坛,此为女子拳坛遗址。该遗址是黑龙江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历史见证。 东盛侵华日军建筑群 东盛侵华日军建筑群,建于1914年。位于建华区民乐家园小区内,是一片被现代楼房半环抱的原生态建筑群。这些房子是当年侵华日军修葺的,当年市日本军医及家属的住所,大概有100多人,大多是部队的家属、遗孀等,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三医院接管了该地区。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创建于1928年9月,位于建华区北大街双华路一号,该旧址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于民国17年(1928年)10月由黑龙江陆军军官养成所改编而成,是奉军归附国民政府后,设在黑龙江培养初级军官的军事院校,隶属于东北讲武堂辽宁本部。 民国17年(1928年)10月,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整顿陆海空军事学堂的体制,将陆海空各教育机关统归讲武堂监督管理,陆军讲武堂取消“陆军”二字,称东北讲武堂,增设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黑龙江分校在原黑龙江陆军官养成所的基础上,在省城齐齐哈尔改编而成。招生对象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现职初级军官和各兵科军官候补生。 民国17年(1928年)冬,分校招收首批学员200人,分别编成步兵队,120人;炮兵队,10人;骑兵队,70人。民国19年(1930年)8月,分校首批199名学员毕业,为了与辽宁本部一致,毕业生统称第九期。同年又招收了第十期200名学员,开学后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分校被迫停办。 大黑包 大黑包,建于1937年,位于新立街东,为日军侵略中国时期设立于齐齐哈尔地区的指挥部,该建筑物平面呈圆形,地下三层,地上有穹顶,具有屯兵、储物、指挥、通讯等功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历史的有力证据,此建筑地下设有三个方向的地下通道,向南通到江桥,向东通到齐齐哈尔火车站,向北通到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广场(原日军忠灵塔所在地),该建筑高12米,半径15米,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四周设有枪眼等设施 来源:新浪网 http://k.sina.com.cn/article_6015834919_166925b27001005i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