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军政公报任官令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报命令 >> 军政公报任官令

原东北军抗日先锋队参谋长讲述:抗日先锋队被改编的经过

2021-10-4 11:14| 发布者: 版主3| 查看: 2487| 评论: 0|来自: 百度

  赵龙韬(1900~1987) , 辽宁省海城人,少帅张学良的老乡。1918年于海城中学毕业,即参加东北军,后考入东北军讲武堂第九期炮科学习。1919年任沈阳北大营少校连长、中校营长,沈阳东山咀子讲武堂炮兵队长、教官。 "九·一八"事变后,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十一期学习,后在南京参谋本部任参谋。1936年10月任西北剿匪总部参谋处1科上校参谋,随后担任东北军组织抗日先锋队任参谋长,参加"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任抗日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抗日先锋总队参谋长,1937年4月后任第五十三军130师参谋长,抗战期间曾任第五十三军116师副师长,1945年8月后任第六、第十一战区兵站总监部少将副监,1947年11月任联勤总部第五补给区少将副司令。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

  解放后任军委后勤部军械训练大队副大队长,军械学校副校长,第一炮兵技术学校副校长等职。1956年转业到大连,先后任旅大市民政局副局长、旅大市政协副主席。1979年后担任政协辽宁省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赵龙韬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了西安事变后,东北军抗日先锋队被改编的经过:

  我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上旬,由南京参谋本部调到西安,值张学良将军去王曲军官训练团训话,几天后才与之见面。他问我:“你在参谋部做些什么工作?”我说:“不时去长江与太湖之间一带地区,已标完了国防工事。”他问:“强渡如何?”我说:“是点式的永久性工事。”他说:“那不过是掩人耳目,并非真正的抗战措施。”言外之意即蒋不是真心抗日。这与他在西安东城门楼上成立学生队、开办王曲军官训练团和派兵搜查陕西省党部等举动都是一致的。谈话后,发表我为西北总部参谋处上校参谋。这期间,张曾派我到保定校阅五十三军两个师对抗作战演习,回来后向他汇报演习情况和军队战斗素养,他认真地追问:“军队到底怎样?不许隐讳。”那时他己任黄显声为该军的副军长,准备接替万福麟的军长职务。汇报后不几天即爆发双十二事变。


  “双十二”这天,总部到班人数约近二百名,午后一时许,张副司令到来,身着灰布军装,态度潇洒,笑容可掬,他说:“我跟蒋委员长开个玩笑。”接着就郑重其事地说全国人民都纷纷起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今年的“一二九”,各地学生又大规模行动起来请愿,我为此事曾几次向委员长提出意见说:“我们应当有所表示,不能漠然视之,但一再遭到斥责。最近我又亲自向他请示,他竟斥责我说:“你完全不懂这些道理,我无法再对你说话,你出去!”张说,我实在别无办法,为挽救民族危亡,只要他能够放弃打内战的成见,接受我们的主张,联合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带领我们坚决抗日,他仍然是我们的委员长,我们仍然是照旧竭诚地拥护他,我们之所以三番五次向他进言,纯粹出于一片爱国热忱,绝非私人意气之争。我们纵然一时遭到人们的误解,相信不久就会真相大白,博得国人的谅誉,盼望大家,各安职守,共体时艰……

  事变后第三天,孙铭九找我说张副司令拟成立一个抗日先锋队,由他担任总队长,指定我为参谋长,总队下辖三个支队,一支队长为乌庆云,二支队长为贾国辅,三支队长为黄冠南。总队本部和支队以下的具体人员编制,指定由乌庆云、文英奇、邹继贤等人和我共同研究拟定,报请张将军核准执行。我记得总队部设有参谋、副官、军需、军医、军械、军法等处和机关枪、步兵、炮兵、通讯兵等直属连队。另设有政治主任一名,政工人员具体编制,当时责成陈再励(后改为秦玺林)负责研拟。支队下辖二个中队,每中队学兵约九十名左右。从着手编组起到第二年二月初止,共约五十几天的时间,总队部和一、二支队的全部编制人员,基本充实,第三支队初具雏形,干部学兵主要由卫队一、二营和原学兵队抽调,其余由当时所谓少壮派的部队中选调或推荐。

  这期间由于张将军亲身送蒋回南京而被扣留,东北军忠于张者主张用武力争斗争其归来,为此曾在张的公馆开过一次“少壮派”会议。以后他们想说服周副主席共同出兵争取张将军回来,未成,反而被周说服。后来周副主席回到三原红军驻地开会而离开了西安。东北军最后反而接受了军队东调和改编的方案,因而演成了二二事件。


  二二事件的第二天午间,董英斌找我说:“东北军决定向西北开动,孙铭九已出走陕北,先锋队总队长职务暂由何镜华(继武)兼任,但主要还由你负责,即日把队伍带出西安城,”我说:“时间这样仓促,今天行动确有困难。”他说:“无论如何必须出城,即使是在城外住下也好,有困难提出解决。”我不得已回到部队,召集主要干部布置出发任务,当晚把总队部和二、三支队带到西郊飞机场宿营(一支队原来即住该地)。第二晚宿营于咸阳北十五华里左右的地方,人员仍未到齐。

  这时谣言正炽,有人直接问我:“参谋长,你是否作好准备投往红军?”我只好说听凭情况的演变,无论如何,我不能丢下这许多人不管而只考虑个人的问题。第三天天刚亮,乌庆云即来向我报告说:第三中队张哲中队长带全中队投往红军,第五中队贾式林部由于被发觉早,末成行。以后逐日行军,直至长武县遂停止。这时西北总部在陕西枸邑,几天后招我去开会,董英斌对我说:先锋队这个部队名称已引起内外的普遍嫉视,必须改变,省掉麻烦。因而他同我研究改编先锋队的事宜,费了半天时间,最后决定改编为新一一○师(原东北军有个一一○师,即何中立师,在陕北为红军歼灭),派张政枋为师长,把三个支队改编为两个团,每团三营,每营四连,一团团长乌庆云,二团团长贾国辅,我仍任参谋长。

  先锋队改编为新一一○师后,不久即随同整个东北军开往苏北地区。第一步开到安徽省蒙城县,那时即酝酿整编东北军,初步拟定新一一○师编入五十一军,张政枋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新一一○师可以存在。紧接着又奉调驻江苏省睢宁县,张政枋去淮阴“总部”开整编会议,于学忠说要拆散新一一○师,张向蒋方呼吁无效,又不好意思再回部队。结果把我找去听取指示,我到淮阴面见于学忠,于表示:蒋介石指定要改编新一一○师,他无能为力。并表白说:“不是我对不起东北同胞,而是东北人自己不争气,对不起张副司令。虽然张副司令送蒋时,上飞机前留下手谕,但东北将领根本不理张的手谕,我有什么办法呢?”


  我回睢宁后,召集全体干部传达改编方案,并征求大家意见,大家经过沉闷的考虑后,无可奈何地麦示只好接受改编。就这样,新一一○师被一连一连地分割并到于学忠的两个师内,改编大体就绪,我就在霏霏细雨中和全体官长挥泪告别。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5-1-15 15: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