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历史文化网-抗战历史档案数据库

军政公报 电子版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报命令 >> 军政公报 电子版

山海关抗战东北军浴血奋战三天为何仍以失败告终?两点原因是关键 ... ...

2021-10-4 10:53| 发布者: 版主3| 查看: 2195| 评论: 0|来自: 百度

  众所周知,山海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东段的要冲。它北倚燕山山脉,东临渤海,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进士萧显手书的“天下第一关”匾额至今仍高悬在山海关城楼的东门之上。

  1932年,日军进占锦州之后,东北军全部退到山海关内,辽西走廊屏障尽失。关东军乘胜又在锦州扎下重兵,锦州至绥中一线的兵力达4000余人,并配有一飞行中队,3列铁甲列车,10余辆坦克,60余辆装甲载重汽车,兵锋直指山海关而来。

  当时驻守山海关的中国守军是东北军何柱国的独立步兵第九旅,下辖三个团,总兵力8000人,其中626团驻守山海关,625团驻守唐山,627团驻守秦皇岛,旅部设在山海关。

东北军五虎将之一何柱国

  1933年元旦之夜,日军向山海关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发起反击,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经过三天浴血奋战,东北军守军击毙日军400余人,可终因实力悬殊,待援无望而被迫撤出阵地。山海关抗战遂以失败而告终。对于山海关的失陷,小编个人认为主要是由这两点原因所导致的:

  (一)“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对日妥协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国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实行对日绝对不抵抗主义,不仅使东北三省沦丧,同时亦未宣布取消《辛丑条约》中给予日本的驻兵权,日本关东军向关内步步进逼,而中国驻屯军则不断换防增兵,致使山海关腹背受敌。在急需加强山海关战备之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又提出“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对日妥协政策,要山海关守军“避免与日军冲突”,以免“影响中日谈判,牵动全局”。

  当时在山海关南门外有日本铁路守备队驻守,车站以南还驻扎有日本军营,东门外是日本关东军。我军驻守山海关的部队一举一动都在日军的监视之下,国民政府也不断给何柱国施压,要他“妥善应付,对长城以外之日本关东军,要取敌视态度,对长城以内山海关、秦皇岛各地根据《辛丑条约》驻扎之日本驻屯军,则应与其他国家的驻军同等看待”。这样,使山海关中国守军处在日军的威胁挑衅之中,腹背受敌、兵临城下,而陷于不战、不和、不走的被动状态,苦苦应付。

  (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山海关大战打响之后,虽说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首次违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面对实力悬殊的战场态势,何柱国等人还是决定采取“固守榆关”、分兵把守的作战方针,当时日军进攻山海关的主力,系关东军第8师团第4旅团第5、31两个联队3000余人,另有中国驻屯军在山海关的守备队及伪警察,并配备野炮40余门,坦克车、装甲车20余辆,铁甲列车3列,空军战机8架,海军战舰2艘,总兵力达4000余人。而在山海关的中国守军,只有东北军第9旅626团两个营,武器装备也只有步枪、手榴弹及2门迫击炮,兵力约2000余人,更无海军及空军的支援。

  日军不仅编制装备较我军为优势,而且在开战以前,山海关周围的高地险要,均已在日军之手。这就意味着山海关不仅已在日本军队的大炮射程之内,另外五眼城至吴家岭一线的日军还占据了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另外在兵力、火力、地形与制空权、制海权等方面,日军也均占明显优势,这样,日军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而掌握战场主动权,中国守军则完全暴露其劣势而陷入消极、被动、挨打之窘地。虽然山海关虽有高大而坚固的城垣,但在这样的敌我态势下,中国守军企图以劣势的兵力与装备,用固守待援的消极防御战术,是很难取胜的。

  结语:

  惨烈悲壮的山海关抗战虽然失败了,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独立,为个人争人格”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与崇高的英雄气概。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将士们不怕牺牲,奋勇抗敌。不仅粉碎了日军可以“不战而攻下山海关”的妄想,不仅狠狠地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同时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



来源:百度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70993468211420&wfr=spider&for=pc

© 2013-2022 Cmgw Inc. GMT+8, 2025-1-23 17: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