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至第三期:民国八年,东北成立奉天讲武堂,开始 招收第一期学生,每期由三百二十人至三百五十人不等,学生 来源分别由东北各部队中选拔,凡合乎标准之青年军官,经考 试及格后,进讲武堂接受为期一年之军事训练,毕业后回部队 充任下级军官。招收之兵科计分步、骑、炮、工、辎、通信六种, 东北军官之基础奠基于此,而东北军官之学历亦以此为正式出 身。民国九年东北军进关,十一年第一次直奉战役,均有讲武 堂毕业生参加作战任务,讲武堂之教官亦于各战役中担任作战 指挥工作。
第四期:民国十一年,东北军战败退岀关外,为了配合整 顿军队,作为全面革新之基础,将奉天讲武堂改组为东三省陆 军讲武堂,聘萧其煊为教育长,开始招收第四期学生,共分三 个中队学生三百六十人,其中由部队挑选八十余人,其余则招 考髙中毕业生(此期已有北大学生参加考试)。教官当中,保 定毕业者亦多,因是时保定军校因战争关系宣告停办,教官到 东北为数颇多,因而教育方式亦多仿照保定军校。教官除延揽 保定人才外,亦罗致不少专家学者,如白瑾圭(留德学炮工)、 李广林(留法学炮工)、张修敬(留日)等任教官。第四期在 学期限为一年半,教授方法较前三期进步,管理形式亦较前期 严格。同时,因战争关系,见习时间(原定半年)亦大为缩短, 因战功升迁亦颇为迅速。
第五期:方式及做法与第四期无多大变动,董彦平原在日本明治大学习法律,北京大学毕业的刘鹤龄,均考入讲武堂第五期就读。
第六期:时值民国十三年第二次直奉之战,三个中队长另 履新职(戴联玺调任直隶督办公署军务处长,杨正治、何柱国 则升任团长),萧其煊亦改调镇威上将军公署之参谋处长,教 育长一职,改由朱继先继任(朱氏前曾任张作相之参谋长,后 当旅长)。学生来源为部队选拔一半,高中学生招考一半,修 业期限与四、五期相同。
第七期:教育长由杨正治(先后当过旅长、师长等职,抗 战时期任军训部步兵监),学生全部招考高中毕业生。
第八期:民国十六年招生,并定名为东北讲武堂。此期仍 采部队选拔一半、招考一半的办法,唯是期招生范围不限东北 各省,关内亦有学生参加考试,学生人数亦扩张至七百人。第九期:民国十七年年底招生,学生人数高达三千二百人。 何以此期学员人数特多?原因有二:一则以东北易帜不久,部 队经过一番整编,编余之青年军官合乎标准者均进讲武堂就读, 一则以孙传芳部队亦经一度改编,其编余之军官(金陵军官学校毕业者)亦送讲武堂受训,孙传芳部队之军官进东北讲武堂 自此期始。
第十期:与第四、五期方式大致相同,亦为招考一半,部 队选拔一半,学员人数共二千四百人。
第十一期:学员人数亦为二千四百人,民国二十年四月间开学,“九一八”事变正式宣告结束。以战事关系,学员受训 时冋未及一半,纷纷离校回原部队,而东北讲武堂亦于此时关 闭,成为历史陈迹矣。
历任堂长及教育长
东北讲武堂共办十一期,最高负責人称“堂长”,一至八期, 堂长一职由张作霖亲自兼任。第九期起,堂长易名为监督,九 至十一期之监督为张学良。
讲武堂之实际负责者为教育长,历任教育长变动颇大,兹 分列如次:
一至三期:熙洽,满洲人。日本士官毕业。四至五期:萧其煊,福建人,日本陆大毕业。
六期:朱继先,曾任团、旅长。
七期:杨正治,湖南人日本士官毕业。
八至九期:王瑞华,辽宁人,保定军校五期毕业。
十期:鲍文越,辽宁人,陆大毕业,曾任中东路警务处长, 在台湾去世。
十一期:周廉,辽宁人,保定军校五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