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员任免令
万毅第一次见毛主席
2021-12-30 10:23| 发布者: 版主1| 查看: 4366| 评论: 0|来自: 网易网
1931年9月18日,觊觎中国东北已久的日本人,自行炸毁南满铁路铁轨,而后嫁祸于中国军队,自此揭开了14年侵华战争的序幕。 在这场事变中,遭受冲击最大的当属3000万东北百姓。 此外,东北军自此干戈寥落,踏上了背井离乡的征途。 (一)心系革命,弃暗投明 彼时,张学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未选择抵抗,而是将整个东北拱手让给了侵略者。 好在他知错能改,用双十二事变弥补了自己的过失,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波助澜。 这场西安事变,除了共产党人与张学良的双向努力外,张学良那些同情革命的部下,也是功不可没,而万毅正是其中之一。 万毅出生于辽宁的一个满族家庭,从军后前往张学良副官处担任少尉副官,而后又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 毕业时,是同期生中的状元,张学良当即赏赐一把指挥刀和一块怀表。 他深得张学良的信赖与赏识,不到30岁就成了东北军中的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跟随张学良出关,自此,家乡就成了他永远无法忘怀的执念。 在西安事变中,万毅身先士卒,为促成此事立下了汗马之功。 其后,在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国民党军中从事抗日活动。 抗战时期的万毅历经波澜,一面要应付国民党和奉军内部的党争,一面还要抵抗日本侵略者。 在此期间,他九死一生,既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又被投入过大狱,蒋介石还曾亲自下令将其处以极刑。 好在每次都有惊无险,万毅终于在1944年正大光明的改旗易帜,将自己的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1月万毅接到命令,去往西柏坡参加第七届二中全会。 这次会议,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张,因为他即将见到伟人毛主席。 对于毛主席的大名,万毅是如雷贯耳,他学习毛主席思想,接受毛主席指令,响应毛主席号召,也正是毛主席的魅力,才让他一直心系中国共产党。 遗憾的是,他此前从未亲眼见过毛主席。 在第一次见毛主席之前,万毅很是忐忑,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旧军队里出来的人,能否得到毛主席认可。 怀着紧张的心情,万毅来到了西柏坡。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个领导人竟然如此和蔼,令万毅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毛主席悉心的关怀万毅,这一路上舟车劳顿,而后幽默地说:“万毅同志,你说百家姓里,除了姓伍的,姓陆的,姓千的,姓万的之外,还有什么姓与数字有联系呀?你姓万,是不是在这方面有所研究啊?” 此话一出,当即引来了哄堂大笑。 原本还非常拘谨的万毅,这一下就变得放松起来。 万毅回答道:“不知道,数字姓氏,主席讲的,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过去从没有作这方面的考证。” 跟过张家父子也见过蒋介石的他,认为那些“大领导”都是不苟言笑,上下级等级森严。 本以为毛主席也是如此,未曾料想,气氛竟然如此的活跃。 慢慢地,万毅开始适应了西柏坡的生活。 他在这里学习、开会、认识朋友、结识同志,也对毛主席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会议召开期间,众人一般都是去往小食堂吃饭,只要凑够了十个人,就能开一桌。 某次,万毅因为去得晚了一些,放眼望去,所有的桌子上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 定睛一看,毛主席身边还有个空位。 万毅径直走了过去,在毛主席身边挤了挤,就坐下吃饭。 而毛主席则挪了一挪,好给万毅留出足够的位置。 毛主席吃着碗里的面条,看着一旁的万毅,又和他开起了玩笑。 毛主席边吃面条,边笑着说:“万毅同志,你可真是张作霖的‘余孽’呀。” 张作霖出身草莽,身上带着一股“匪气”,而万毅曾任职于其麾下,他挤到桌子里也带着那么一股子“匪气”。 万毅回答道:“主席,我不能算是张作霖的‘余孽’,张作霖的‘余孽’应该是张学思。” 张学思是张作霖的四公子,他在1938年就到了延安,加入了革命队伍。 所谓“余孽”,也是玩笑之意。 想起好久都没有张学思的消息,毛主席问万毅道:“张学思现在在什么地方?” 万毅回答:“张学思现在在辽宁省当主席,还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毛主席说:“那还不错嘛!” 万毅说:“张学思曾对我讲过,他是学军事的,现在干的不是他学的那一套,希望能到部队工作。不过,这也可能是他个人谦虚。” 毛主席说:“好哇,那就回到部队来干,那容易。” 就这样,万毅享受了一顿“特别”的餐饭。 在西柏坡的那些日子里,万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 (二)平易近人,如沐春风 万毅不知道的是,“张作霖的余孽”张学思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和自己是一样的激动。 这位张家四公子,走上了一条与长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1938年,张学思化名,一路辗转,自汉口来到了延安。 此前,他也是久闻毛主席大名,奈何未得相见。 这次见面,既紧张而又激动。 当他见到毛主席时,很是诧然。 自幼养尊处优的张学思不能相信,眼前这个一身灰色旧棉服、四处打着补丁、操着湖南口音的人,竟然是共产党的领导人,这完全颠覆了他对领导者的认知。 毛主席很是客气,连忙请张学思落座。 张学思在一脸惊愕中,坐在了那张旧板凳上。 毛主席很是热情,他问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是不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 张学思回答自己正是张学良的胞弟,不过已经改名为张昉。 在这一问一答中,张学思对眼前这个如父兄般的长辈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 毛主席也将他视作孩子一般,问道:“你觉得如何?习惯这里的生活吗?要不要钱花?” 张学思顿时觉得很不好意思:“主席,您可别当我是小孩子”。 此言一出,毛主席马上哈哈大笑起来。 他对这个年轻人关怀备至,颇带些疼爱地说:“你是张家的四公子,以前那么优渥,我怕你到这山沟沟里受不了哟!” 张学思马上表示,其他战友们能忍受恶劣的条件,自己也不在话下,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说到这里,张学思难免感慨起来。 在他看来,革命根据地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是自己学习和战斗的地方。 尽管原先在东北,可以尽情享乐,却像一个囚牢,只能追求享乐,而没有其它的自由。 在他眼里,延安就是最好的大学。 听闻此言,毛主席很是欣慰,也应了张学思的意愿,允许他进入抗大学习。 (三)金戈铁马,气势如虹 这些原东北军将领,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回到家乡,可实现的人少之又少,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万毅做到了,张学思也做到了。 1945年8月10日,万毅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一道命令。 朱德总司令指示道:“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万毅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故土,望着昔日风光无限的大帅府,万毅感慨万千。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清除国民党反动派,还东北大地以安宁。 此时的万毅乃第七纵队司令员,他紧锣密鼓地部署着军队往吉林方向进发。 万毅手下的战士们,大都以东北人为主。什么数九寒天,寒冬腊月,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 何况他们熟悉地形,也有保卫疆土的强烈意识,每次战斗都表现得勇猛异常。 万毅所部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沈阳到长春的交通线。 在后来的四平之战中,万毅率军一鼓作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斩杀了几千名敌军,一举攻占所谓的“辽北省政府”。 接着,杜聿明调集重军围堵四平,欲置万毅等人于死地。 这是东北战场上我军的第一场阵地防御战,万毅凭借着英勇的气魄和坚定的决心,硬生生地击溃了杜聿明的多次冲锋。 就连美联社都感叹:“杜聿明不得不承认四平街一带之共军将军 风采依然,力量其可怕处,出乎吾人意料。” 而张学思后来也曾长期主政辽宁,先是省政府主席,接着又是辽宁军区司令,再然后是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 不论是万毅还是张学思,他们能及时的投身革命,做出正确选择,除了被我党的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所吸引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毛主席的个人魅力。 在毛主席的麾下,他们感觉精神焕发,也都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来源:网易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36FC3Q0543KAN6.html |